“大姐,今天天气不错,等会吃完早饭,我推你出去走走。”海安五坝村农民集中安置区里,春色盎然。像往常一样,“一助一”邻里互助员夏登英准时来到景乃银老人家中。“我和景大姐做了一辈子邻居,她的身体情况、家庭情况我都了解,平常帮忙买菜做饭都是理所应当的。”夏登英随手将一把面条丢进汤锅,还细心地煎了个鸡蛋。“昨天早上吃的包子,今天给她换换口味。”
在南通海安,像景乃银这样享受“一助一”助老服务的农村老人约有800人。
守望相助,更有温度和人情味
“七普”数据显示,南通常住人口接近772.6万人,其中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31.87万人,占常住人口总数的30.01%,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9.82万人,占常住老年人口总数的17.17%。
特别是在农村,青壮年人口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就业,农村留守的‘空巢老人’比重很大,他们普遍存在故土难离的思想,又居住分散。破解农村老人养老问题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,南通市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,目前已实现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“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”。发展互助养老,是解决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形式之一。互助养老就是通过老年人邻里、亲友互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,在互助过程中实现精神和生活方面的照料。互助养老产生的费用较少,能够在满足农村老人“养老不离家不离村”需求的同时,让老人也能享受到多样化的照护服务。
“我们家是亲友互助,把老人交给家里亲戚照顾,心里放心。”启东市天汾镇西宁村张女士的母亲今年83岁,生活不太能自理,需要专人照顾,张女士无法全时段照顾,送去养老院又担心母亲不适应,咋办?“表嫂平常一个人住,就主动提出来把老人接到她家去照顾,两人正好做个伴。”
在家门口就能养老,是不少农村老人的期盼。“我年纪大了,能够和侄子一家互相陪伴,是件很幸福的事情。”吉雍铭老人今年90岁,目前居住在侄子吉华健家中。同样,今年82岁的孤寡老人谢世芳说,养老院过的是集体生活,而且离家很远,自己更希望在村里养老。
守望相助,更有温度和人情味,今后农村互助养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。
因地制宜,满足养老多样需求
“多亏夏登英的帮助,我才能每天吃上热饭热菜。”感受“一助一”服务关爱,景乃银老人心中特别温暖。
2012年,海安在已有村(居)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上,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,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“一助一”关爱服务,按照“差别化扶助,一助一服务”的思路,为农村生活困难的高龄、失能、独居空巢等老年人配备“生活管家”。根据老人自理、半自理、失能三个等级,政府分别按照每人每月100元、200元、300元的标准给予邻里互助员补贴。
海安市推出“一助一”服务,主要是因为居家养老服务站一般建在村中心位置,而海安村(居)范围较大,平均每村(居)达5.2平方公里,因路途远、行动不便,部分老人无法享受到服务。而且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体需求多样化,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的集中服务并不能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。邻里互助员一般都是老人熟识的邻居、亲戚,能随时随地帮上老人的忙。
在南通市其他县(市),新的互助养老方式也不断涌现。如东县双甸镇,有一群由50至70周岁间的“小老人”组成的“霜桥晚晴”志愿服务队,常年为该镇“老老人”提供陪同聊天、打扫卫生、读书读报等结对帮扶服务。
“困难老人保基础+边缘老人送问候+社会老人买服务”是总体设计,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、老人情况各有不同,各地应深挖农村养老潜力,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实际的互助养老模式。
多方协力,提供更多更全保障
但总体而言,互助式养老还停留在自发互助阶段,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。
南通市人大代表、通州区先锋街道花园村总支书记周继忠,长期关注农村养老问题。针对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,今年南通市人代会期间,他提交了“提升村级居家养老服务品质”建议:“由于资金投入、人才短缺、管理不专业等客观因素,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行质效还处在较低水平,特别是农村地区,少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站处在停运状态。”
周继忠建议,通过“村级主办、互助服务、群众参与、政府支持”的方式,让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“活”起来,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增强供给能力,为农村老人提供照顾、护理、文化、娱乐等更多服务,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熟悉的环境中安心养老。
邻里互助仅能提供日间照料,夜间陪护服务还需完善;各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使用率不高,且缺乏长效稳定的资金注入,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并不健全;农村互助性服务有限,比如医疗护理等互助养老服务还提供不上……针对这些存在问题,南通市正积极探索整合农村符合条件的闲置资源开展日托、餐食供应等邻里互助养老模式,实现农村老年人互相帮扶。此外,还将增加托老所、农村互助性老年活动站等养老服务设施,鼓励为老助老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,让老人在“家门口”幸福养老。